- 主页 /
- 潮人志
潮汕籍外交官系列|新中国资深外交官杨冠群
杨冠群,原籍广东潮安县仙乐乡后厝村,祖辈务农。1923年父亲杨秋亮到上海当店员。1931年农历正月初一,他在上海出生,刚满两个月,母亲便因染上伤寒不幸去世,从此,幼小的杨冠群开始了坎坷的人生。
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了上海,中国人民在日本皇军刺刀下过着亡国奴的生活,受尽侮辱。但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一直坚持斗争。当时正在念小学的他,和同学一起,捐款捐物支持抗日军队,抗议校长当汉奸,气跑汪伪教育局派来的日语女教员。
投身革命,加入了共产党
1945年,中国抗战终于迎来胜利,但重庆的“劫(接)收大员”巧取豪夺,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美军吉普横冲直撞,物价一日三涨,民不聊生。那时杨冠群已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附中,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参加了党外围组织的活动。1948年进入圣约翰大学,正式同地下党联系,通过阅读《新民主主义论》等革命书籍,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的信念在脑海中深深扎根。从此,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反蒋学生运动。1949年初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地下团)和上海人民保安队,迎接上海的解放。
1949年7月,响应党的号召,杨冠群来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当时革大是一所党校性质的革命大熔炉,经过学习,进一步树立了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1950年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转身外交,见到了毛主席
杨冠群毕业后又到北京外国语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进修。1950年秋被调到外交部交际处负责同西北欧国家驻华使馆的联系工作。交际处处长是原冯玉祥的秘书、地下党员王倬如,科长是韩叙。在此期间,杨冠群任外交部驻北戴河临时联络组组长,负责接待赴北戴河避暑的外交使团人员。
在外交部交际处工作,杨冠群有机会经常见到和接触中央首长。1951年1月26日,在北京饭店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举行的印度国庆一周年招待会上,杨冠群见到了毛主席。同年春天,他陪瑞士和芬兰首任驻华公使任佐立和瓦尔万尼在中南海勤政殿和西花厅分别向朱德和刘少奇副主席递交国书。曾有一次,因他当英文翻译能随机应变,避免了对外的不良影响,受到周总理的表扬。
抗美援朝,参与停战谈判
1951年秋,杨冠群突然接到通知:“李(克农)部长那里(开城)需要人,组织上决定派你去”。那是个炮火连天的地方,但他接受命令,毅然踏上抗美援朝的征程。临行时韩叙勉励他:“你曾见过毛主席,又受到周总理的表扬,此去要努力工作,奋勇对敌,为国争光!”
杨冠群同战友一道雄赳赳、气昂昂,乘上军车跨过鸭绿江。一连几天,冲过美机层层的空中封锁线,最后来到“三八线”以南的开城,先在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参谋部工作,后调秘书处直接参加板门店同美方的谈判。当时中方谈判代表团的领导是“101李队长”李克农和“102乔指导员”乔冠华。杨冠群、冀朝铸(后为毛主席、周总理的英文翻译、联合国副秘书长)和邱应觉(后为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的英文翻译、联合国秘书处安理会司副司长)等人担负与美方谈判时我方的英文记录工作。他们置生死于度外,虽然烽火漫天,但一直坚守战斗岗位,做好工作。
1953年,在板门店停战谈判会场区我方人员入口处留影
1952年,因战俘问题谈判破裂,代表团领导李克农和乔冠华回国,杨冠群留下并曾一度协助我方军官在板门店会场区执行任务。朝鲜战争持续三年多,敌人在战场上始终占不到便宜,只好同意停战。停战协定最终于1953年7月27日由朝鲜南日大将和美军哈利逊中将在板门店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司令员专程来开城签署协定文本。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停战后杨冠群又作为停战委员会的中方上尉值班军官,驻守板门店。在近三年中,他荣立三等功并获朝鲜人民军的两枚军功章。2000年和2003年他参加抗美援朝和停战协议签字50周年庆祝活动并接受中央电视台和香港凤凰电视台的采访时,回忆起在开城和板门店的日日夜夜,心中充满激情,对于这段经历和往事终生难以忘怀!
跟随周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
1954年初,杨冠群奉命从板门店回国。
同年4月,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召开。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大型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苏联的莫洛托夫、越南的范文同、美国的杜勒斯、英国的艾登、法国的孟戴斯-弗朗斯。
对此次会议,中国十分重视,派出大型代表团参加,代表为周恩来总理,副代表是张闻天、王稼祥和李克农。杨冠群、冀朝铸和邱应觉的三人组,负责英文速记工作,杨任组长。在开国之初继朝鲜停战谈判之后,能跟随周总理参加有历史意义的日内瓦会议,他深感荣幸!此次出席会议,乘火车经莫斯科到布拉格,再乘飞机赴日内瓦,这是他第一次踏上欧洲的土地,苏联、捷克和瑞士的人文历史和物质文明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在礼宾司首任司长柯华手下工作
回国后他又到外交部交际处当机要秘书,当时交际处已更名为礼宾司,司长是柯华。在此期间,他参与两次重要的外事活动。
1954年10月下旬,印度总理尼赫鲁带其女儿英迪拉·甘地夫人访问中国,周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并同他会谈。毛主席会见并宴请了他。杨冠群负责部分接待工作,又和外交部领导陪尼赫鲁及其女儿访问长春、沈阳、抚顺、大连,后到南京谒中山陵,到上海拜会宋庆龄副主席。
1954年11月缅甸吴努总理访华,同周总理会谈,在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吳努还希望周总理亲自出席万隆会议。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和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会见了他。事先,杨冠群陪时任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的王炳南乘专机到广州接他来京。会谈和会见后又陪他到东北和华东参观访问。
在驻阿富汗大使馆工作
1955年作为先遣组成员往喀布尔筹建阿富汗大使馆,后留下任丁国钰大使的英文翻译。
在驻阿期间,他参观过著名的巴米扬大佛,还曾经克什米尔到过印度的新德里。
1955年冬,在苏联大使举行的招待会上,他见到了正在阿访问的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他当翻译。布尔加宁同我大使交谈甚欢,但赫鲁晓夫却仅三言两语,态度冷淡。当时阿富汗由查希尔国王执政,奉行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国内政局稳定,使馆工作顺利,中阿两国关系很好。
1957年2月周总理和贺龙元帅访问阿富汗,杨冠群负责安排此次访问的礼宾工作并为他们当过英文翻译。
两度下放劳动,任教外交学院
杨冠群夫人张受璋,1952年也在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秘书处工作。他们在开城相识、相恋,后一起到阿富汗大使馆工作并在那里结婚。
1958年初,因对工作有不同意见,杨冠群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结果夫妻均被调回国内,下放京郊劳动。
1959年初,杨冠群调国际关系学院(现外交学院)任教。1969年下放江西,三年后回北京。1980年错案得以纠正,后随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旺晋美访问中南美。
赴纽约总领馆和驻美大使馆工作
1981年,杨冠群在外交部美大司主管加拿大事务。
1982年,杨冠群赴纽约总领馆任领事,分掌政治事务兼管文化组,同侨务组和教育组也有不少联系,对纽约领区内华人和留学生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
1984年调华盛顿大使馆任一等秘书,当时的驻美大使先是章文晋后为韩叙。他的工作是研究美国的内政和外交,特别是美国的亚洲太平洋政策,除了阅看大量的英文报纸、杂志和材料外,还陪两位大使出访,应邀去美国院校讲演,参加各种国际研讨会等。有机会到美国各州走一走,较深入地了解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和人情风俗习惯。
1985年,杨冠群(中)与驻美大使章文晋夫妇在大使官邸合影
赴曼谷出任常驻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副代表
1987年,杨冠群回外交部任国际司高级官员(副司级)。后被派往曼谷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副代表,负责代表处的全面工作。他十分繁忙,经常接待和陪同来泰出席国际会议的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领导,如宋健、彭佩云和杨振环等领导;作为中国的代表,出席在泰国的曼谷、清迈、普吉岛,老挝的琅勃拉邦,印尼的雅加达和韩国的汉城等举行的国际会议,用英语直接同与会代表讨论各种问题并数次担任“常驻代表咨询会议”的轮值主席主持会议;同经社会合作,在中国举办数个我国具有优势的科技项目,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好评。
1988年联合国日,杨冠群引导泰国首相差猜(前排左一)参观中国展台。第二排左二是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基勃里亚
杨冠群同经社会的行政首脑基勃里亚先生等官员有着良好的关系,因而促成1992年在北京召开经社会第48届年会。会议发表的《北京宣言》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确定了指导原则。次年,钱其琛副总理又以上届年会主席的身份出席在曼谷举行的第49届年会。那时杨虽已离职,但仍参与准备,撰写钱副总理的发言稿。
1997年经社会返回诞生地上海举行庆祝其50华诞的国际研讨会,他作为特邀贵宾出席。后又曾在北京欢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负责销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联合国特别委员会主席巴特勒,在报告会上同这两位高官讨论联合国和伊拉克问题。杨冠群没有料到,当年他在朝鲜与“联合国军”(美方)谈判,现在自己竟成为我国驻联合国机构的代表,参与联合国事务。
离休后著书立说
1992年杨冠群自泰回国。1994年离休后继续担负一些工作。曾任中国亚太学会理事、中国东北亚国际合作促进会副秘书长并曾在语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班及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翻译培训班授课。曾以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的半官方身份出席在国内和印度、日本、韩国、孟加拉和荷兰等国家举行的国际会议、学术讨论会和双边会议,还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兼职教授。
2012年,在北京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杨冠群2006年加入中国作协,著有《太平洋之谜》、《国际会议——策划·举办·参与》、《苦甜的鸡尾酒——一个中国外交官的手记》、《热战中的冷战》、《潮头戏水三十年》和小说《教主的诅咒》等。同他人合著《联合国基础知识》、《中国在联合国》、《走向21世纪的联合国》、《世纪之交的联合国》。参稿《中共党史资料》、《外交风云——外交官海外秘闻》、《外交官》、《战火中的中国外交官》、《鹿死谁手:外交官在美国》等。参编《外交大辞典》(有关部分)。参译原联合国秘书长所著《永不言败:加利回忆录》。还在报刊上发表过数十篇有关外交方面的论文和杂文,其中有《尼赫鲁父女的中国之行》、《中缅友谊、胞波情深——吴努总理访华随行侧记》、《我亲眼所见的巴米扬大佛》、《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忆游》等。
(转载自“北京潮讯”)
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