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 潮人志
潮人志|黄旭华——这个潮汕人为国“深潜”数十载
国家主席习近平17日签署主席令,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其中授予8人“共和国勋章”,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的名字赫然在列。
黄旭华曾多次登上《新闻联播》,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时,看到黄旭华年事已高,就把他叫到身旁坐下。这暖心一幕在网上刷了屏,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黄旭华。其实,黄老从不想出名,他过了几十年隐姓埋名的生活,只为铸造国之重剑:核潜艇。
今天,一起走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
“不想出名”的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2017年11月9日,黄旭华荣获敬业奉献类全国道德模范。2017年11月17日《新闻联播》播发了习近平会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看到黄旭华年事已高,习近平握住他的手,请他坐到自己身旁。

2017年11月18日的《新闻联播》用超4分钟时间播发了此事引发的强烈反响,并报道了黄旭华的事迹。这个暖心感人的瞬间铭记在了大家的心里,在网络中被“刷屏”。
2018年1月2日的《新闻联播》报道了黄旭华一生择一事,60年潜心研究中国核潜艇,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为国家默默奉献。
2015年8月7日的《新闻联播》报道了黄旭华感慨核潜艇能够研制成功,要得益于一种精神:那就是“骑驴找马、绝不等待”,而这句话,也成为黄老一生的座右铭。
2014年6月8日的《新闻联播》报道了黄旭华严守机密,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兑现誓言,报效祖国。
三十年隐姓埋名,数百米极限深潜,怀着对母亲的怀念,对中国核潜艇事业的牵挂,他不辞辛劳,默默奉献。9月15日的《面对面》栏目播出了记者对黄旭华的专访。
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
我不希望出名
“第一,进入这个领域就不能出去,干一辈子。犯了错误也不能出去,你一出去就把国家机密带出去了,犯了错误留在这打扫卫生。
第二,绝对不能泄露单位的名称、地点、任务、工作的性质。
第三,当一辈子无名英雄,不出名。人家问我你能够承受得了吗?我说能够承受得了。参加核潜艇工作,我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我不希望出名。”
呕心沥血
苦干惊天动地事
核潜艇是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其研制难度远非常规潜艇可比拟。包括黄旭华在内的科研人员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从零开始。在当时的条件下,黄旭华和其他科研人员想了很多土办法,来解决尖端的技术难题。没有计算机计算核心数据,他们就用算盘、计算尺,甚至用磅秤来解决核潜艇的重心问题。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401”艇神秘下水。1974年八一建军节这天,“401”艇正式交付海军,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黄旭华:
“我们的同事没有怨言,咬紧牙关把它搞出来。我们在船台的入口处放了一个磅秤,凡是拿进船台的都要过秤,所有的重量要跟我计算的一样,重心如果不一样马上要调整。”
自己下水
我要为这条艇负责
1988年年初,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迎来了一个关键的日子,按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试验前,参试人员心情忐忑,有人甚至给家人写下了遗书。当得知舰上操作人员承受着超常的心理压力时,黄旭华亲自与他们对话。座谈会上,他宣布要上艇与大家一起参与深潜试验。
“这几个字是我从事核潜艇事业的写照。一个是‘痴’字,一个是‘乐’字。痴,痴迷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的事业我无怨无悔。乐,乐在其中,对待任何事物都是乐观对待。”
对国家的忠
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由于核潜艇研制是国家最高机密,从1958年到1988年,求索的这30年,也是黄旭华隐姓埋名的30年。


“有人问过我,你为什么能够这么坚持?我讲了一句话: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个一直在我心里面。”
“母亲去世的时候,我把母亲的一条旧围巾拿来。每年冬天,我一定会戴母亲的围巾。我感觉围了这条围巾母亲就一直跟我在一道,我真的想念我的母亲。”
我要给新一代
当啦啦队长
如今,为核潜艇奉献了一生的黄旭华一只耳朵已听不太清,但腿脚还算利索。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仍然每天坚持来到他的办公室,继续他的工作。
“虽然我现在年龄大了,已经退出一线,但我感觉我的责任并没有完。
我95岁了,人家说您不要去上班。我还是有责任的,我现在的责任是给新的这一代当啦啦队长,给他们鼓劲儿。”
许身报国,
为祖国深潜!
向您致敬!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联播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